临港观察|超400亿元招商引资“开门红”后,新片区如何为企业提供加速度?

临港观察|超400亿元招商引资“开门红”后,新片区如何为企业提供加速度?

巴拉拉 2025-02-22 行业报 5 次浏览 0个评论

临港新片区成立5年来,累计签约项目超600个,投资总额超6000亿元。过去的2024年,临港新片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2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1亿元。“集成电路、民用航空等四大核心产业增速超过60%,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更加完善。”

对已迈入第二个五年发展新阶段的临港新片区来说,招商引资仍是重中之重。澎湃新闻记者从2月20日临港新片区举行的2025年“开门红”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暨重点企业表彰大会上获悉,来自41家企业的最新项目落地临港,签约项目总投资428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1个、10亿级项目6个。

这些项目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数据经济、高端装备、智能汽车、国际贸易、新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涉及上海重燃、天御星空、微创大数据、MacEarth等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将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能级。

“今年的重要任务就是招商引资,就是企业服务,就是经济发展。”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在大会上如是强调。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下半年,临港新片区已启动招商引资企业服务改革。2024年9月,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招商服务一体化平台揭牌;随后的2024年10月,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上海临港新片区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也正式注册成立。

百亿级智算中心等项目落地

在此次签约项目中,投资金额最大的是中国电信临港信息园区二期项目,项目拟投资250亿元。

据介绍,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未来将打造超级算力中心,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将与商汤科技、中国联通、有孚网络等算力企业一起,打造智算算力为主、基础算力和超算算力协同的多元供给体系,并与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加快推动智算芯片“国芯国用”。

值得一提的是,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推动下游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动能。2021年成立的中国电信全资控股子公司临港算力,作为临港信息园区的运营主体,布局智能算力体系,加速临港算力中心建设。

临港智算中心首期项目已于2022年动工,并在2024年3月将首个国产单池万卡液冷算力集群正式交付并投入商业运营。临港算力公司副总经理姜鎏现场介绍,临港算力中心二期项目迅速启动,后续计划每年投产6000+机架,到2028年提供总计约3万个高功率机架的服务能力,项目终期将达30万卡的承载能力。

据介绍,从2023年9月开始,临港智算中心陆续正式交付各类算力资源和服务,到2024年12月,包括各类算卡池以及首个国产全液冷万卡算力集群等,已建设交付各类算力超10000P。

“项目首期投用后,临港本地已有不少企业在使用我们的算力服务。近年来,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AI创新港等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不断完善,也对本地算力的基础建设提出更高的需求。”姜鎏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等媒体表示。

除了上述这样百亿级的项目继续加码之外,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公司也将临港视作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首选地。

“临港具备国际化的管理水平、运营能力、产业链成熟度以及非常好的政策,包括临港管委会的高度支持和前瞻性战略目标的制定,他们的执行力都是国内领先,甚至世界一流的。”上海荷福人工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锦霆表示,在一个好的氛围中投资、建厂,公司发展“就会如鱼得水。”

周锦霆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介绍道,荷福机器人2025年在临港新片区拟投资5亿元,建设光伏产业AI大模型和光伏全生命周期机器人研发和制造基地。“目前我们在临港产业区钻石园已经有投产,机器人月产量大概在30台。”

“目前我们的年产量争取能达到1000台左右,最终希望在5年之内能够达到5000-10000台的规模。”周锦霆认为,从光伏行业来看,尤其是集中式光伏,“基本在沙漠、草原这些无人区,对人的生活保障、生命安全都带来非常高的挑战,机器人就能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这个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可以说是刚需。”他强调,如果光伏全生命周期机器人如果能够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对整个光伏行业都是极大的促进。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国开放的最前沿,“引进来”和“走出去”也是临港新片区的优势之一。在此次的签约项目中,即包括上技国际“跨境技术贸易功能平台和跨境产业孵化基地”项目。该项目拟投资26亿元,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将为在岸企业提供科创服务,并通过打造跨国合作研发基地,培育符合国际要求的技术转移人才,吸引人才集聚,构建临港新片区跨境技术贸易生态。

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总经理屈林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我们希望更多的落地临港的科技企业能够整合国际资源,帮助这些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也能够吸引国际的科技创新人才、资本和技术在临港孵化,更好地对接中国市场。”尤其对“引进来”的企业,屈林强调,“临港是首选地,是一个重要的窗口。”

据其透露,上述项目基地将于2026年下半年建设完成,“但实际上整个平台的功能现在都已经在做了。”

招商引资“开门红”后如何提供发展“加速度”?

超400亿元项目的落地,意味着临港新片区2025年招商引资迎来“开门红”。下一个关键则是为这些项目和企业实打实地提供发展“加速度”。

“每一份签约都是大家对临港未来发展的极大信任。”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正伟在现场表示,“今天签约的项目,我们都将一对一定制开工建设计划表,用好用足项目服务包机制,靠前服务,确保拿地即开工,全力以赴抓好问题的协调、要素保障和项目推进,确保签约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春节过后的2月7日,临港新片区即召开了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在大会上表示,“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是临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临港持续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陈金山指出的重点工作中即包括,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服务机制。“要把抓企业服务放到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招商引资阶段承诺好,更要在企业落地后把政策兑现好、困难问题解决好、经营发展支持好。”

2024年9月《临港新片区优化投资促进体制机制 加强招商引资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方案》指出,临港要更加聚焦主导产业,强化招商引资,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建立“1+2+4+X”招商服务工作体系,形成以管委会为主导、市场化机制为补充的招商服务体制;设立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导向的招商公司,组建拥有国际化视野、专业化产业判断、市场化竞争力的招商人才队伍;推进招商和服务一体化,秉承“管招商必管服务”的原则,构建招商引资的“谈判、签约、落地、建设、投产”一条龙服务;强化对各专业园区招大引强和生态构建的精准考核,引导园区形成产业定位特色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企业服务专业化的高水平发展格局。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上海临港新片区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向聪最新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新组建的上海临港新片区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最大的创新在于市场化招商,市场化招商最大的好处则是对招商线索主动积极获取。”但其同时提到,发挥行政资源协调等能力,再加上市场化招商线索的获取,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把一个项目更好地落到实处。”

李向聪同时谈到,临港新片区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将围绕以下方向:围绕产业生产招商,围绕龙头企业的基金和供应链去做投资;做好“走出去”招商;通过产业研究来招未来产业,特别要强化产业研究对招商的赋能;围绕产业做好临港制度创新案例,然后通过案例来做成“森林”;扎扎实实服务好龙头企业、服务好本地企业。

“最终我们要让产业生态成为临港搬不走的核心竞争力。”李向聪补充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小白菜,本文标题:《临港观察|超400亿元招商引资“开门红”后,新片区如何为企业提供加速度?》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